农机发〔20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12月出台的《意见》,作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机制,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加工、科教等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攻关、品种栽培养殖装备多学科协同联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集成配套。选优配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有关科技创新联盟、创新中心及科技创新项目农机专家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学科群和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试验站、实验室建设,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提供有效支撑。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将机械化生产适应性作为重要指标,加快选育推广适宜玉米籽粒机收、油菜机收、棉花机采、甘蔗切段式收割的品种,加快推进果菜茶等特色作物和设施农业品种的“宜机化”。大力推进育种机械化,积极发展种子选育、繁育、清选、加工等装备设施。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落实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要求,围绕品种栽培养殖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动种植、养殖和产品初加工方式的改进,制定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养殖工艺和机械作业规范,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加快推广。
三、注重规划,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
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有关规划、项目中,要把发展智能农业装备、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和管理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在装备发展上,通过建立智能农机标准,完善农机鉴定大纲、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分类分档等措施,引导农机企业研发制造新一代农产品品质监测、水肥一体化、自动饲喂、环境控制、水产品采收等农业装备,引导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备导航定位、作业监测、自动驾驶等终端,推动渔船配备通讯导航等装备,不断提高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作业服务上,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远程调度管理等信息化系统,促进农机共享共用。加快农机作业大数据研发应用,促进农机精准作业、精准服务。建设大田作物精准耕作、智慧养殖、设施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在农机化管理上,加快农机鉴定、农机监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核定等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信息网络投送平台,推广使用手机APP办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整地等作业补助物联网监测等应用软件,提升政策实施管理的精准性、便利性。积极推进农机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农机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构建左右相连、上下贯通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一张网”。
四、加强指导,推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作业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及农村生态、农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积极推进《意见》明确的税费减免、设施用地、信贷担保、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财政补贴、跨区作业、农机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措施落实落地,帮助农机服务主体解决好融资难、用地难、维修难、请机手难等实际困难。加快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主体,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注重选树一批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农机合作社。在编制乡村规划中,注重统一布局建设大型农机具停放场所。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互利共赢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积极指导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业态,发挥益农信息社、供销社等站点作用,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积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在农田托管、统防统治等规模化生产性的服务中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精心组织好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活动,引导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五、统筹协调,推进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
把适宜机械化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目标,对现有资金渠道整合,稳定和拓展各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保障“农机能下田”。积极推进西南高原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与西北黄土丘陵等需求迫切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制定完善果园、菜园、茶园和设施种养基地建设及改造的“宜机化”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应用挖掘、平地、清淤、排灌等农田建设机械和工程技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提供支撑。
六、补齐短板,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补短板、促集成、提水平”为目标导向,以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为重点,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开展粮食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和集成配套,重点推动双季稻区机械化栽植、黄淮海地区大豆机收发展,加快玉米籽粒直收机械化步伐,推动将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成效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着力推进长江流域油菜种收机械化以及棉花、马铃薯、花生、甘蔗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满足大宗农产品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分作物分区域举办系列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活动,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总结推出一批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实现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构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